一、自查自评工作过程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我们按照要求认真开展了此次自查自评工作。
学院领导对此次评估工作高度重视,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领导小组为依托,成立了评估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填报采集数据信息的相关工作,确保数据信息采集填报的顺利进行。
将《基本情况表》、《师生情况表》和《专业情况表》3个数据表中数据采集项,按照不同的栏目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分别落实给相应的处室负责采集填报,最后进行集中汇总。将3份调研问卷分别由院长、50名教研室主任和随机抽取的50名学生来完成。
评估工作小组成员首先学习了评估有关政策文件、数据采集项的相关指标说明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认真领会采集指标的内涵,并对其中一些指标在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展开讨论,确保指标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按期完成了评估数据的上报工作。
二、自查自评主要指标分析
(一)基本办学条件
按照评估指标说明的要求,基本办学条件主要涵盖了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信息化教学条件、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等指标。
1.办学经费收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15-2017年分别为:2.27万元、1.90万元、1.98万元。
2.事业收入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15-2017年分别为:0.83万元、0.76万元、0.78万元。
3.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15-2017年分别为:1.24万元、1.47万元、1.37万元。
4.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2015-2017年分别为:1.03万元、0.44万元、0.62万元。
5. 2015-2017年没有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收入。
6.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015-2017年分别为:1.40万元、1.67万元、1.87万元。
7.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015-2017年分别为:16.05平方米、15.71平方米、16.04平方米。
8.学院信息化教学条件方面,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20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4308台;网络信息点数为6790个;数字资源总量为435000GB;上网课程数为226门;部分专业有虚拟实训软件,无线网络实现了部分覆盖。
9.目前,校园网一卡通的使用范围主要有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上机上网、住宿管理及门禁、水控系统等。
10.学院实现信息化管理范围主要包括行政办公管理、教务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网络课程与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系统、校园门户系统、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等。
11.学院校内实训基地为11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12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7个。2016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为444232人天。
纵观上述评估指标,学院已经完全具备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各项基本条件。
(二)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生师比和“双师型”教师比例两项指标。
1.2015-2017年各年度的生师比分别为19.05、19.47、19.07。
2.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6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59.35%。其中,专业教师45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97%;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359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79.25%。
师资队伍是反映学院办学实力的主要象征,从专任教师、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占比情况来看,师资队伍结构情况完全符合教育部有关高职院校的相关要求。
(三)课程与教学工作
课程开设结构是直接反映课程与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在学院目前开设的50个专业中,A类纯理论课、B类实践+理论课和C类纯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情况分别为A类课课时占总课时的18.01%、B类课课时占总课时的51.96%、C类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0.03%。
从3类课程开设的结构来看,B类“实践+理论课”和C类“纯实践课”的比重远远大于纯理论课,完全符合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课程结构特点。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等指标。
1.学院现有校企签订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127个,其中接受半年顶岗实习的学生3241人,共接待学生3383人次。企业订单培养643人。
2.2015-2017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分别为154.83万元、156.31万元、157.47万元。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2015年以来,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在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逐年增加,为企业订单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业绩突出,已经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
(五)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情况大致可以通过招生计划完成质量、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直接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指标来体现。
1.统招招生:2015-2017年计划招生分别为3810人、4332人、4100人;实际招生分别为3475人、3705人、3876人,其中,报考数分别为3625人、3829人、3993人。
2.自主招生:2015-2017年计划招生分别为1080人、800人、1370人;实际招生分别为992人、771人、1700人,其中自主招生报名总数分别为1576人、1135人、1865人。
3.2015-2017年毕业生获得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分别为1833人、2011人、1374人。
4.获得行业企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分别为409人、530人、425人。
5.2015-2017年毕业生直接就业情况分别为2698人、2874人、2733人。
6.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当地就业、500强企业就业和中小微及基层企业。其中,2015-2017年当地就业的情况分别为1809人、2137人、1961人;2015-2017年到500强企业就业的情况分别为576人、240人、124人;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情况分别为326人、342人、279人。
2015年以来,毕业生获得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获得行业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逐年递增。毕业生的主要流向主要是基层、500强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在当地企业就业。
(六)办学效益
办学效益可以通过技术服务到款额两项指标体现。学院科研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有纵向科研、横向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3项。2015-2017年到款额的情况分别为:纵向科研69.20万元、134.20万元、65.20万元;横向技术服务12.65万元、17.3、15万元;培训服务274.99万元、110.77万元、201.91万元。
2015年以来,学院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依托学院科研基地为平台,将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促进了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有待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双元育人的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合作方式需要不断创新。
2.办学基础设施条件与实际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实习实训条件滞后于相关行业发展现状,现有的办学资源空间限制了学院的发展后劲。办学经费整体投入不足,以政府为主的多元投入方式还需不断完善。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量偏低,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引进力度需要加大。
4. 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以《章程》为主导的制度体系、高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监督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还需加强。
(二)发展方向
1.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学院发展提出新需求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转型升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改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需要,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职业教育新政策为学院发展提供新机遇
国家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等多方面,学院要准确把握政策,努力开创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新局面,在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院校格局中抢占先机。
3.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为学院发展带来新思路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在国家和省、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迎来了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发展机遇,同时,也承载着生源竞争、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等方面巨大的发展压力。因此,要求学院在系统培养,联合培养、开放办学等方面统筹规划,加大改革力度,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重要作用。
4.城市转型升级战略为学院发展指明新方向
学院要紧紧围绕长春市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支柱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要建成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与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职业性和区域性的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努力成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和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综上所述,经过十几年的办学实践,学院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实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方面走在了省内同类职业院校的前列,正朝着“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办学目标阔步前进。